2025年11月15至16日,由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完美体育-完美体育app-完美体育365 联合主办的“语文之美 教育之责”第七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顺利举行。论坛汇聚全国各地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高校教师、各省市教研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近两百人,围绕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展开交流,探讨语文教育的创新路径和实践方案。
25日上午8:30,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系教授王意如主持。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系教授王意如 中文系党委书记、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默凡致开幕辞。徐默凡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教师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届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平台,凝聚学术界与一线教育界的共同智慧,应对社会发展与技术革新的全新挑战,并进一步探寻语文教学的未来之路。 中文系党委书记、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默凡 开幕式后,徐默凡教授与《语文学习》执行主编易英华女士共同为陈明洁先生遗著《文献鉴微录——中学文言文释读偶拾》揭幕。陈明洁先生为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文系副教授,多年来,他深耕古文献研究,致力于对中学教材中的古文注释进行甄别考辨,以期匡谬正俗、补苴罅漏。《文献鉴微录》将陈明洁先生生前对中学语文课文的释读文章汇集成册,展现出其深厚的学养,也为一线教学与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明洁先生遗著 《文献鉴微录——中学文言文释读偶拾》 在主旨报告环节,六位专家先后作精彩发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在《当阅读遇上AI:是助力还是藩篱》中指出,AI既是提升阅读效率、实现知识普惠的助手,也可能成为阻碍深度思考与审美体验的藩篱。他呼吁教育者理性驾驭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慢阅读、深阅读守护人文内核,并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阅读教学新范式。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蔡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读”和“写”》中提出,AI时代的“写作”核心已从语言表达转为思维构建与驾驭AI的能力。他强调语文教育应超越工具性训练,坚守培养批判性思维、实践体验等AI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蔡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翔在《关于学生语文知识生成有效路径的思考》中阐明,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读写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实用方法。他认为这种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知识,是提升学生深度理解与有效表达能力的关键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翔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与建议》中提出,语文知识教学应追求“少而精、结构化”,重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认知。她主张教师需精准讲授必备知识,同时将不确定领域交给语言实践,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的统一。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在《什么是“有用”的语文知识》中回顾百年语文史,指出语文知识建设的初心始终是服务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践。她呼吁当下的语文教学应回归这一初心,通过筛选与开发,构建以“方法性知识”为核心的、真正有用的语文课程知识新体系。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在《一线教师要正确使用〈课标〉》中强调,正确使用课标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其服务教学目标的工具属性。他呼吁“课标”研究者应当开展更深入、更贴近教学实际的调研,从而提供更加科学适用的课程标准。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倪文尖对专家的主旨报告予以高度肯定,他认为专家的研究和探索共同指向了语文教育的核心议题,即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专家报告展现出的极具张力的思想性,为构建新时代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最后,倪文尖教授以金句“未来已来,过去没去”作为本场主旨报告的总结词。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倪文尖 15日下午,为促进参会教师开展交流互动,本届论坛分设“阅读教学”“古诗文教学与实践教学”“智能教育与革命文学教学”“写作教学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综合教学”“语文教育发展”六个平行论坛,邀请全体参会代表分别发言汇报,立足开放多元的维度,直面当下语文教育的前沿议题。参会代表的发言以来自教学一线的鲜活案例为支撑,清晰呈现了广大教师富有创见的思想与卓有成效的实践。 平行论坛1 阅读教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平行论坛2 古诗文教学与实践教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平行论坛3 智能教育与革命文学教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平行论坛4 写作教学与教学评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平行论坛5 教育理论与综合教学
平行论坛6 语文教育发展
16日上午的论坛闭幕式由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叶丽新主持。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教授叶丽新 在主旨报告环节,七位专家相继分享了研究所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锋在《数智时代语文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中指出,数智时代语文教育正面临效率问题、信任问题、社会关系问题三大挑战。效率问题源于信息过载与筛选之困;信任问题动摇了以“合作”为基础的语言功能;而媒介则重构了社会关系,使“在场”与“不在场”交织。面对挑战,语文教育的核心须从知识传授转向培育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信息素养与协作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汪锋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叶黎明在《AI赋能写作教学:知识考察视角》中深度剖析AI扩写案例,她强调写作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提供海量知识,而是为每一课时提炼出精要、好懂、管用的策略或程序知识,并利用AI关注学生的写作行为过程,实现真正的人机协同。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叶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王冬梅在《文学阅读感受的语言学动因》中,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文学感受背后的普遍理据。她指出,共通的文学感受根植于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对词语、句式、语序乃至标点的细致分析,能为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提供可循的路径与坚实的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王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荣生在《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课程取向》中系统阐述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三大课程取向,即文学生活、文学想象、表现与批评。他着重强调了“修辞阅读”与“参照式解读”在培养文学想象力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将内在“文学想象”转化为可见的创意表达与理性批评的具体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荣生 杭州富阳永兴教育集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季丰在《中学新诗教学:内容确定与知识重构》中直面当前新诗教学“冷热不均”的结构性矛盾,他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解决“教什么”这一核心命题,并提出从课标、教材、学情三个维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路径。 杭州富阳永兴教育集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季丰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詹丹在《关于钱梦龙“学生为主体”观点再思考》中,对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思想进行了当代阐释。他从“学生是主体”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双重内涵出发,揭示了“具身认知”的关键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詹丹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高翀骅在《语文学科评价标准类知识的建构》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存在主观化显著、系统化不足等问题。她强调评价标准类知识需经历梳理归纳、调整转化与实践检验的闭环建构,其最终目标是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师生可理解、可运用的具体尺度,真正赋能课堂教学与评价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高翀骅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张心科对专家的主旨报告表示充分认同,他认为专家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当前语文教育界向“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理念的回归,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更高维度上,追求语言规律、审美体验与育人价值的深刻统一。未来的语文教育必须探索如何以语言习得为基石,以审美体验为羽翼,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张心科 面对时代变革,语文教育需守正创新,既要深化对语言规律与文学美感的把握,更须坚守“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本质。这是一场向美而行的探索,亦是教育者不容旁贷的时代责任。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与完美体育-完美体育app-完美体育365
将继续携手共进,肩负深化语文教育研究与培育卓越师资的双重使命,驱动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撰稿:宋楚莹、方子彬 拍摄:何琪琦、李思雨、方子彬、 宋楚莹、张芷涵、蔡添阳,陈欣睿、丁圣俊 审稿:缪晶晶